我在Thoughtworks这些年

从大学毕业到现在,在 Thoughtworks 工作8年多,要问我对Thoughtworks的影响?答案可能是微乎其微。但要是反过来问,那就有的说了。

一、加入 – “你的职业目标规划是什么?”

面试官:“如果TW(Thoughtworks的简称)录用了你,你有什么职业目标规划吗?”。

这个问题我之前并没有想过,有点突然,但是氛围紧张,时间有限。我短暂地想了一下,强迫自己‘落落大方’的回答:“我希望三年以后,可以优秀的独当一面,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团队管理上”。

对于容易走心的人,说过的豪气话就是给自己徒增的烦恼,因为你会时不时拿出来对对标。

几天前,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里,我显然不懂这家公司,大部分加粗的信息,好像都是些文化标语吧,有什么用呢?公司名字叫什么来着?在我眼里,唯一有用的信息就是他家招程序员,OK,那么投一份简历。如果要现在的我来评价,这大概是一个封闭的赶路人,遇到了新世界的入口而不自知。

经过英文逻辑笔试、命题编程挑战、HR面试,以及上面这个带着灵魂拷问的面试后,我入职了。因为是武汉办公室成立的第一年,办公室还在装修,所以我来到了西安办公室入职,并于几个月后直接 rebase1 到了西安。在这里,我加入了第一个团队,立刻过上了大牛在身边的光景。组里有两位技术骨干,他们总是聚在一起讨论技术方案,一个人说了一半,另一个便立刻了然的哦了起来,然后眼神炯炯地阐述一个新迸发的想法;他们随手编写了用于手机操作的机器人也在客户边获了奖;一起吃饭的饭桌上总会介绍一些最新的技术词汇和潮流。在我知道这些大神们其实也只工作了1~2年时,我的内心是奔溃的,优秀这个词已经配不上他们了。然而更让我泪目的是我的同级生,组里一共两位新人毕业生,如果把镜头转向我,你会看到,一群人围着屏幕,希望我当场在浏览器里试验一下代码的效果,而我已经额头冒汗,局促的不知道该怎么下手,大脑一片空白。而我的同级生,他在从容地撰写自己的物理网书籍,在写书评,在介绍他高流量的博客网站。相形见绌,我就是一个笨娃。怪不得我的 Sponsor2 Y哥 都要安慰我,“工作是重要,但没有你的开心重要,大不了咱换一个职业”。

我的三年目标,到底行不行啊?

二、成长 – “我们的毕业生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,我之前还不信”

两年后,我做了一个决定,工作内容从开发转为了DevOps。在前两2年,我不仅经历着英语水平不够用、提升慢对我的折磨,也还有技术的折磨,虽然我可以做前后端的工作,但仿佛技术的世界从来都是混沌的,不曾拨云见日。我对软件部署的那些未知配置感到头疼,用户的认证授权又是一个独立的世界,安全的话题也很复杂晦涩。一个个陌生的技术概念,快速定位它们的应用场景也是个难题。与此同时,我发现探索软件的基础设施还蛮有意思,我喜欢画一下基础设施结构图,加上之前的开发经验,仿佛是在绘制软件全景图的路上了。

作为全功能团队3里的专职DevOps人员,从工作职责上讲还是有点寂寞的,但是我需要项目去学习去成长,当然这个团队也很温馨,我们会经常分享对彼此的反馈,不仅谈工作也谈生活,谈人,这让大家彼此关系融洽舒适。我的Sponsor H 也在这期间LTA4到了澳洲,把工作和生活都经营的很好,有什么比这更棒的呢。

随着项目的结束,我以忐忑的心情加入了第一个国内项目,团队初期还是混乱和不稳定的,内有成员彼此的不了解和试探性磨合,外有客户颇为紧张的交付任务。一天下午,团队疲惫地处理了又一波客户问题后,TL5说我们来retro一下吧,谁能来组织组织?Retro, 简单啊,我来。

我喜欢retro6,在之前的项目里我们都会定期retro,发现问题,讨论解决方案,然后行动落实,也会肯定团队里那些已卓有成效的机制。我甚至也会将它放在生活里,比如某次国外旅游回来后,非要拉着我妈进行一波retro,意图反馈我的某些不满和表扬,对我妈来说,还挺新奇!对我嘛,好用!谁说不能反向教育的?

“MD7之前和我说,我们自己培养的毕业生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和自信,我之前不信,今天看你神采奕奕的主持,还真的是”,retro后TL和我说。其实我并不理解他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,从而迸发出这样的感受,但是那天retro结束会,黄色的余晖照进了会议室,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放松。

三、成熟 – “我可以选你做我的Sponsor吗?”

国内项目周期较短,很快地,我与另外两个同事接触了新的商机,并开始组建团队进行交付。在这里,事情开始变得不同,我的工作不再局限于DevOps,开始回归到软件开发,我有了更多、更积极的观点输出和思维碰撞,这一切就仿佛构建起了内在的自己。更重要的标志是,我不再害怕在全中国区的邮件中表达自身的观点,毕竟作为全球公司,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很重要,公司鼓励以理解和同理心优先,再以事实进行碰撞。如果实在遇到情绪化的攻击,那就说明那个人有问题,大不了咱不理他就行了呗。

“Sponsor,我下一个项目要去当TL了”,我换了一位新的Sponsor Z,她温柔而内心强大。

Sponsor Z:“太棒了,那你要记得,当团队的带领者,利他比利己更重要”。

虽然很不舍团队的小伙伴或者说朋友们,但我还是踏上了新的旅程。在新的项目,我定下了两个小目标

  1. 希望大家在这里工作的开心、有所成长 。
  2. 满足客户交付目标,提供价值。

两个小目标都太简单朴素了,甚至没有太多的形容词修饰,并且以人为本。

1年后,我看到了高信任团队带来的惊喜,团队颇具有自组织风范。每个人都在主动做事,做对团队重要的事,并且把事情都做的很好。角色有交叉的事务,也很难见到推脱之态,往往都跟着一句“我来”。我知道这是因为团队里有那些极具主人翁意识的小伙伴们,以及通过那么多活动,大家充分建立起了信任和友情,这些都是互相支持的坚实基底。

“Yanmin,我想选你当我的Sponsor”,一天,团队的一个小伙伴对我说。

我看着他有点震惊,脸上隐隐的在发烫,强装镇定笑着问为什么并直白的表达了我的开心。不过事有遗憾,我当时还不能当Sponsor。但我确实地收到了真挚的信任和赞美。

四、讲师 – “大家好,我是新加入的TWU讲师”

“大家好,我是今年新加入的TWU8讲师”。

今年,我回到了职业最开始的地方-TWU,不同的是那时是学生,现在是讲师。这里有了很大的变化,从所有人聚集到世界的某一地,变成了全球三大区域的远程线上培训;从为期5周的集中式学习,展开成了断断续续、为期一年的渐进式项目;教学内容迭代的更加完善和丰富。

因为讲师的角色需要,我重新阅读了部分材料,包括敏捷开发、DEISSC(多样性、平等、可持续发展、社会变革等社会性话题)、重构、冲突管理等等,这些内容初学时只是建立了很模糊的映像,随后与它们在工作、生活中不期而遇。现在再重新阅读,看到的内容更加清晰了,依旧津津有味,觉得很有意思。其中很多价值观点也塑造了我,成了我的一部分,颇有种出走半生,归来这里依旧鸟语花香的感觉。

遗憾的是,今年,这里暂时不再有新的学生了,因为经济环境原因公司取消了应届生已发offer并进行了赔偿。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很难过,Sponsor Z 作为招聘部门的负责人更是如此,也不只是如此,我没有去打扰她,我们依然在路上。作为讲师,我兴致勃勃的为职场新人传递文化和培训技术,希望他们带着十足的信心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,去面对并不轻松的各种问题并最终成就自己。

写在最后

我的三年目标,几乎用了多一倍的时间才达成。但在这之外,我不再迷茫“自我是什么”,我惶恐的珍惜着时间,享受着生活,并尊重不同。现在,我的工作和生活,都很幸福。


  1. 1.Rebase:员工切换/迁移到其他城市办公室,薪酬、五险一金及其他员工福利随该城市政策执行
  2. 2.Sponsor:通过试用期后,员工可以选一个资深员工作为Sponsor,可以定期聊天吃饭,帮助自己更好的发展职业,讨论各类问题或只是随意聊聊。
  3. 3.全功能团队:意味着团队里有软件开发的全部角色,业务分析、开发、质量保证、管理人员。
  4. 4.LTA:tw的一个海外就职通道,员工可以通过该机会到其他国家办公室长期工作生活。
  5. 5.TL:tech-lead,一种角色,团队中的技术负责人,有时候也是team-lead,团队负责人。
  6. 6.Retro:retrospective的简称,是TW敏捷活动中的定期回顾会议,团队成员一起总结过去一段时间的问题和成果,制定后续措施以求改进
  7. 7.MD:Managing-Director,区域总经理,本文中特指中国区。
  8. 8.TWU:Thoughtworks-university的缩写,公司大学,主旨为对入职的应届生进行培训。